探访河流水质,共护河清水秀——医学院“皖”美江淮实践团开展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

探访河流水质,共护河清水秀——医学院“皖”美江淮实践团开展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

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推动水资源保护理念落地生根,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8月19日至21日,安徽理工大学“皖”美江淮实践团在蚌埠市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以青春行动,筑美丽中国梦。

8月19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固镇县王庄镇卫东村开展志愿服务。本次创新采用“摆摊设点+入户服务+环境美化+情感陪伴”四维工作法,让绿色观念渗透乡村每个角落。首先,志愿者以“淮河治理与‘靓淮河’工程”为核心,结合蚌埠地域实际,系统讲解流域生态保护的战略意义与工程规划蓝图,同步发放水资源保护宣传单页30余份。

志愿者为居民讲解淮河治理过程

现场设置的“水质检测体验区”成为活动亮点。志愿者携带专业设备,为村民家用水样进行现场检测,通过对比实验直观展示水质差异,用通俗语言讲解PH值、浊度等关键指标的判断方法,并针对性提供“厨房节水小技巧”“庭院雨水收集”等生活化护水建议。活动还为参与村民送上DIY小盆栽,将“绿色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物,让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既传递绿色环保理念,也为此次服务增添温馨氛围。“以前只知道水要干净才能喝,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今天听了孩子们讲的,以后得多注意保护水质。”村民张大伯在水质检测环节后有感而发。

志愿者为大家演示水质检测试验

在集中宣传后,实践团兵分三路开展“敲门行动”,实现“护水”与“惠民”双向奔赴。志愿者们深入20余户村民家中,通过“拉家常”式访谈,详细记录村民日常用水习惯、水质关切点,收集水资源保护意见建议10条,为后续精准化护水提供依据。

志愿者与村民访谈了解空气和水质情况

负责取样的志愿者们严格按照环境监测规范,前往淮河支流河滩、田间灌溉沟渠等关键点位,采集水样15份,为实验室检测分析留存基础数据。

针对农忙时节农户需求,实践团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协助收割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志愿者在劳作间隙同步了解灌溉用水情况,将“水安全”保障与“粮丰收”助力紧密结合。“今年雨水还算匀,玉米收成不错,灌溉水干净了,玉米品质也更好。”村民大叔说。

志愿者帮助农民收割玉米

此外,实践团还聚焦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开展“暖心陪伴”服务。志愿者帮助老人整理院落、清扫杂物,倾听八旬老人讲述淮河畔的岁月故事,用手机录制“亲情留言”12条,搭建起老人与在外子女的情感沟通桥梁。在清理村道垃圾过程中,同步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将废弃农药瓶、塑料薄膜等有害垃圾统一收纳至专用回收箱,推动“环保习惯”融入乡村日常。

志愿者同老人唠家常,记录老人亲情留言

8月20日,实践团沿迎河(东海大道至兴中路段)开展“护水宣传+生态巡护”行动。志愿者向过往行人、周边商户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形式,如“迎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保护迎河就是保护淮河”“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能浪费50升水”等鲜活案例,“哪里能查询水质信息”等问答,普及节水护水的重要性,普及节水护水知识。随后启动“我的一公里轨迹巡护”,对迎河两岸植被覆盖度、水生生物活动情况进行初步调研,巡护河流安全,观察有无居民游泳、划船、钓鱼等,巡检河长牌、防溺水等横幅标语,采集水样8份,并捡拾沿岸垃圾,累计清理各类废弃物5公斤,以实际行动守护河道生态。

志愿者沿河捡拾垃圾

8月21日,实践团走进蚌埠市城乡规划展览馆,通过图文展陈、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等载体,系统学习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生态变迁及治理成果,深化对“水生态保护”的认知。返回实验室后,志愿者围绕TDS(总溶解固体)、PH值、矿物质含量等核心指标,对前期采集的23份水样开展检测分析,通过数据对比直观感受淮河水质治理成效,为后续形成实践报告、提出护水建议提供支撑。

志愿者们参观学习淮河文化(供图:何禹泰)

此次实践活动,安徽理工大学皖美江淮实践团以“理论宣传+实践服务+试验检测”为路径,推动水资源保护理念在基层的传播,安徽理工大学学子正以实际行动,在水生态保护的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

撰稿:陈祥子、何禹泰

核稿:周静

作者: admin2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20537844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719530292@qq.com

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