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全能骨卫士,作者全能骨卫士
骨质疏松症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被称为老年人的四大疾病。人们对骨质疏松症常常存在两大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从而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健康危害。
第一种观念:有些人知道患了骨质疏松症不以为然,认为是营养不良,补充点营养、吃点钙片就可以了。事实上,骨质疏松症不及时治疗会带来骨折、脊柱变形等严重后果,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尤其是髋部骨折。据统计,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存活者中也有近半数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折”。所以,当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尽早积极治疗,减少骨折的风险。
第二种观念:有些人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忧心忡忡,害怕一不小心就骨折了,有些发生过骨折的患者更是担心,觉得应该卧床静养。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必须强调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首先要加强筛查意识,其次即便是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是可以改善骨骼情况,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的。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通过营养补充、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改善骨量,预防和延缓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骨质疏松的治疗不只关注症状的缓解和骨密度的增加,还需通过改善肌力和平衡能力等措施,预防跌倒,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治疗过程,单靠一种措施是不能实现预期治疗目标的。比如说补钙,不能只关注钙的摄入量,还要知道如果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好,即使补充再多的钙也是没用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基础措施
基础措施是骨质疏松防治不可缺少的部分,适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并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人群。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食物;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日照;规律的运动,减少跌倒风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同时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钙和维生素D作为基本补充剂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药物干预
已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仅靠基础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目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有三类: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及其它机制药物和传统中药。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通过不同路径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常用药物主要有双膦酸盐、地舒单抗、降钙素、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药物,包括口服和静脉用药,静脉用药主要有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其中,伊班膦酸钠注射液的肾脏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急性期反应和下颌骨坏死的风险也远远低于唑来膦酸。使用地舒单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钙,以防低钙血症的发生。降钙素缓解骨痛的效果明显,但是只能短期或者间断用药。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
促进骨形成药物可促进骨骼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甲状旁腺素类似物是促进骨形成的代表药物,用药期间注意定期检查血钙,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
其它机制药物主要有锶盐及活性维生素D等。
除双膦酸盐药物外,其它抗骨质疏松药物一旦停止使用,疗效就会快速下降。双膦酸盐类药物停用后,其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可能会保持很多年。
康复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其中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成功措施之一,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可以从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两方面预防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除了防治外,还需定期随访,通过定期随访获得及时的治疗效果评估,了解疾病进度情况,同时,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变化,优化治疗方案。当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后应遵从医嘱,尽早接受正规治疗,有助提高生活质量。
请告诉您的家人和朋友,尤其身边的女性,防治骨质疏松症从现在开始!
关注“全能骨卫士”,带你了解更多骨知识,保护骨健康。